第一届Fritz-Haber研究所分子科学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由公司主办的第一届Fritz-Haber研究所分子科学研讨会在北京怀柔顺利召开。北京大学吴凯教授,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厦门大学任斌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伟新、路军岭、王兴安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傅强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刘晰教授等所友,以及来自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各自研究进展的同时,共同探讨分子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并展望行业未来。公司总经理李永旺研究员协公司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Fritz-Haber研究所隶属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位于德国柏林,其前身是成立于1911年的威廉·凯撒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1953年并入马普学会并以首任所长弗里茨·哈伯命名。该研究所目前下设五个系,其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胶体化学、化学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光谱、表面化学和物理、理论化学和材料科学等。

26日,在吴凯教授的主持下,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吴教授借用诗经名句“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向在百忙之中远道而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向大力支持本届会议召开的中科合成油公司和SPECS公司表示感谢,同时介绍了本届分子科学研讨会的学术背景和会议宗旨。接下来,公司总经理李永旺研究员发表讲话,结合Fritz-Haber研究所的发展历史,李总强调了公司与该所在研究理念上的共通之处,即都非常重视系统性基础科学研究。此外,李总还阐述了对基础研发方法论的理解,希望未来更多研究学者能在量子力学计算、理论物理与化学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

随后,南京大学夏兴华教授以“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红外光谱电化学”为题展开报告。报告介绍了等离激元增强光谱的基本原理,利用金纳米结构实现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灵敏监测,并展示了将该技术应用在红外光谱中的成果。通过调整镀金前硅球的大小进而调整激元增强共振峰的位置,增强表面吸附分子吸收峰,从而在单分子层面上实现小于10 nm的空间分辨率,同时展示了该技术在多种催化科学体系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吴凯教授以“模型催化的可视化研究”为题进行报告。他首先讨论了模型催化与非模型催化的差异性,并就其中几个争议性问题开展论述,表达了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观点,强调了模型催化对催化学科发展的重要性。随后,吴凯教授展示了利用STM和AFM作为主要工具,对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利用对固体表面局域功函数的测量,可视化地展示了碱金属及卤素原子与氧化铜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

除上述报告外,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前来参会的Fritz-Haber所友围绕分子科学的相关议题开展了积极的交流与分享。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黄伟新教授分享了自己在Fritz-Haber研究所的学习经历,并做了题为“氧化物表面氢物种反应性能”的报告,介绍了如何利用氧缺陷调控表面羟基的反应性能,以及氢气均裂形成H物种的全新机制。路军岭教授做了题为“催化剂原子制造”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负载金属纳米催化剂的设计方法、主要难点以及其应用在小分子催化转化反应中的独特性能。上海交通大学刘晰教授进行了“原子分辨二次电子成像(AR-SE)用于纳米颗粒表面原子结构成像研究”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利用透射电镜中二次电子成像的技术,实现对铂与铁金属颗粒表面氧化过程以及原子结构的可视化观察。公司于欣研究员则对公司科研体系进行了介绍,包括公司组织架构、主要合作单位、研究网络与方向等,并主要介绍了公司近期在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与成果。

最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伟新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黄教授总结了本届会议各位专家教授所做报告的精彩之处,同时宣布了下次所友会举办的时间与地点,并再次对中科合成油公司与SPECS公司对会议的赞助支持以及会务组人员的努力付出表示感谢。

第一届Fritz-Haber研究所分子科学研讨会不仅为分子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也彰显了基础科学研究在催化科学与量子化学等前沿领域的重要性。与会人员通过报告分享、学术探讨等方式,深入探究了分子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中科合成油公司与SPECS公司的鼎力支持以及各界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会议圆满落幕的同时揭开了未来学术合作与研究创新的更多可能性,期待下一次所友再聚,共同为分子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研发中心学生  韩笑)